news information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 专题列表

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 只为藏区孩子能够“天天向上”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李纯民先进事迹材料

2025-06-13

       李纯民,男,汉族,1951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

       中国照片档案馆存有20年前拍摄的一张汇款单——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收到的第一笔汇款,汇款人署名“七九年援藏干部”。20年后,这张汇款单的主人才被找到——他是家住天津的李纯民。从汇出第一张汇款单开始,到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李纯民每年都会向青藏铁路指挥部捐款。

       除了西藏自治区交通,李纯民的西藏情缘,更多地折射在他对西藏昌都类乌齐县农牧区儿童教育付出的深切关爱。

       缘起于第二故乡

       “一人援藏,全家援藏;一次援藏,终生援藏。”这是李纯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79年,他响应国家支援西藏的号召,离开刚出生4个月的孩子,来到西藏昌都类乌齐县工作。直到1984年2月,因病回到原单位交通部天津航道局。5年的援藏经历,牢牢地根植在他的生命里,他把这个遥远的地方视为自己第二故乡。

       1993年,李纯民和朋友回到类乌齐县做三农调研。经过一个教学点时,李纯民发现,教室里的老师虽然活力十足、充满热情,但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订上去的塑料布也早已破烂不堪,风一刮,呼呼作响。李纯民和朋友问学校,200元够不够给教室换上玻璃。学校说够了,李纯民和朋友这才留下200元,放心离开。“西藏的教育问题从此在我心里扎了根,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李纯民回忆。

       十多年过去了,李纯民成长为天航局的领导干部。2006年,李纯民再次和三位朋友回到了“家乡”类乌齐县。经过恩达教学点时,破旧的教室再一次刺痛了李纯民。“当时的办学条件有多差?孩子们没有椅子,就坐在木板甚至树墩子上……”李纯民和三位朋友商量,决定他自己出资10万元,三位朋友出资25万元,总共35万元来为恩达教学点建起约300平米的教室、生活用房,并与类乌齐县签订协议,要求类乌齐县负责建设且保证建设质量。

       2007年,李纯民再次回到类乌齐县,新的校舍已经建好,恩达教学点升级为恩达完全小学,办学规模逐步扩大。至此,李纯民仍没有满足,反而“铁了心”,还要为类乌齐的教育做点什么。

       从成立基金到“天天向上”

       恩达小学成了李纯民援藏助学的起点,此后他决定开展长期的兴教助学活动。2007年,李纯民筹备设立“齐兴助学”基金,希望实现“类乌齐兴盛和众人齐心振兴教育”,他作为基金发起人负责筹款,类乌齐教育局负责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为了筹款,李纯民每年都会“呼朋引伴”进藏去看一看,每次少则四五人,多则十几人,这些朋友都为“齐兴助学”基金捐了款。到现在,“齐兴助学”基金共募集各方捐款1300多万元,其中他个人捐款超130万元,获益师生超过5000人,遍及15所学校。“齐兴助学”基金最初有两个用途。每年以“园丁奖”和“勤学奖”的形式,拿出一部分钱奖励在高海拔、偏远地区工作的老师和家庭困难、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时,还组织“一帮一、结对资助”助学活动,以每名学生每月400元生活补贴、每年4800元的标准,结对资助类乌齐贫困生。目前已开展到第8批,共97人受到资助。

       李纯民通过在当地实地考察发现,随着国家投入的加大,教育教学条件已经变得越来越好,可农牧区的孩子依然很少能有机会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李纯民知道,那里大部分孩子目之所及的地方,就是他们曾见过的全部世界。

李纯民要带着孩子们开开眼界、看看世界,他发起了一项新的活动——让孩子们去“天安门看升国旗、天津看大海”,也叫“天天向上”活动。

       2014年9月,首期“天天向上”活动启动。2016年起,中交天航局接过了接力棒,每年出资10万元,并携手“齐兴助学”基金一起搞活动。如今,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10届,来自类乌齐15所中小学的160多名优秀学生和基层教师代表完成了京津之行。他们在北京爬长城、看升旗,游览故宫和国家博物馆,到天津漫步五大道、坐摩天轮,到位于渤海湾的东疆沙滩踏浪。“孩子们见识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回去以后又把自己听到、见到的讲给同学朋友听,这颗希望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李纯民说。

       前年“天天向上”活动,在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的时候,10岁的藏族姑娘曲央措吉悄悄许了个愿,希望长大后能去北京上大学。“我们15个人都许愿了,愿望都差不多,扎西德勒,李爷爷!”她说。“我们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希望你们回去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要成为对国家、对西藏、对类乌齐有用的人。”李纯民很感动。  

       实现孩子们的“美好生活追求”

       十几年来,李纯民眼见着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给当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破旧不堪的教学点被崭新的教学楼取代,孩子们都坐进了窗明几净的教室。他和“齐兴助学”基金也开始想法满足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变得更忙了:解决类乌齐高海拔学校冬季供暖、早晚洗漱用热水问题;推广教学一体机辅助教学;把旱厕改造为水冲厕等。

       “县城的学校会有很多人帮助,所以我现在的重点放在乡镇学校上,就像‘天天向上’的活动,我也提出要求,同样条件下,要优先农牧民的孩子,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机会、那么好的条件。”李纯民说。

       新项目接二连三地启动,因为资金缺口比较大,李纯民又开始了四处“化缘”,变得更忙碌了。岗色、仁青卡、长毛岭三所小学,其所在地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冬季长达6个月,最低气温零下20多度,非常寒冷。甚至到了六月份,屋檐下还有未融化的积雪。在教室里,孩子们主要要靠木材和牛粪生火取暖,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经广东省一位老领导介绍,李纯民从孙中山基金会、深圳市南山区慈善会募得捐款260万元投入“齐兴助学”基金,解决了燃眉之急。如今,12所乡镇小学的取暖问题基本解决,并且都装上太阳能热水器,孩子们冬天用刺骨的冷水洗脸洗脚终于成为了历史。

       伊日乡小学厕所改造时,李纯民一直待在学校。为解决厕所冬季保温防冻问题,曾两次去山东泰安市保温水箱厂家考察,在学校里呆了两个多月和学校校长、设计施工单位研究落实具体保温防冻措施。经一个冬季高原严寒的考验,类乌齐县乡镇学校第一所水冲厕——伊日乡小学厕所改造成功,为其他学校的厕所改造提供了经验。

       校长们遇到一些难题,也会想到李纯民。有的学校水管冬季冻裂了,请他帮助恢复管路供水;有的学校因变压器超负、电压不稳导致设备被烧坏,也请他想办法解决。不久前,一位校长找到他,说自从学校实现供暖后,很多牧民都愿意把孩子送来住校,住校生由原来的50人左右,一下子激增到180多人。学校腾出一个办公楼作为宿舍,可却没有安装暖气设备。“能不能给我们想想办法,别让孩子受冻?”校长的话里一提到孩子,李纯民立刻觉得责无旁贷,开始四处“化缘”想办法。他总说一句话,“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那些因他而改善了生活学习条件的孩子们,其实并没怎么见过这位好心人“李爷爷”。他们大多是从老师的口中知道他的,有一位孩子因为没见到他,写信抱怨说,“听说您走了,我有点生气。我从不知道有像您这么好的人。”可李纯民并不在意是否被记住,为孩子们奔走的日子也让他感到快乐。他赶到海拔最高的3所小学了解冬季供暖系统情况的时候,拍下了那里的蓝天白云,在朋友圈炫耀“西藏的天空”。他期待藏族孩子们,在那离天空更近的地方,离梦想也更近一点。

       2019年起,李纯民开始关注昌都地区残疾儿童的康复问题,先后多次奔赴天津、成都等地寻找解决办法。2021年,在天津援藏前方指挥部的支持和协调下,李纯民同天津医院达成合作意向,由“齐兴助学基金”提供医疗费用,天津医院小儿骨科医生配合,共同为患有肢体畸形的藏区儿童开展公益手术。到目前为止,天津医院专家已经3次奔赴西藏昌都,为其中6名肢体畸形的患儿施行了矫形手术。另外4名病情严重的患儿已分别在天津等地完成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

       2020年,李纯民查出冠心病,还做了支架手术,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会再次进藏,继续做好援藏助学这件事。让孩子们洗脸洗脚用上热水、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让偏僻的乡村学校通过教学一体机和广阔的外部世界联结,这就是他晚年的一个梦。他把对藏族孩子们最真切的关爱融入一盆盆热水、一间间新教室、一台台空调、一部部教学一体机里。

       在细微中汇聚磅礴力量,于无声中播撒大爱无疆。李纯民把这份浓浓的爱心从天津、北京延续到西藏类乌齐,这份暖暖的爱意从海拔零点传递到雪域高原。李纯民对藏区孩子的关爱还在传承,更多类乌齐贫困家庭儿童的梦想,会像格桑花一样绚烂绽放。

李纯民在海军服役期间,曾经荣立三等功。2023年6月,李纯民被授予第八届天津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24年1月22日,入选天津市2023十大网络感动人物名单。2025年5月,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